当“孝顺”越来越变成个贬义词
中国人有种把所有节日都过成春节的能力。 所以假期奉命串了不少门子,听了不少闲事。 陪长辈去看她的妈妈,她妈妈是老红军老干部,工作之后就住在几进几出的大宅子。 现在年纪大了,老伴过世,她那个位于市区的老房子,已经成为几位子女抢夺继承权的目标。 小儿子最有心机,没等立遗嘱就已经全家搬进去了,只等老太太驾鹤西去。 掐指一算,这一百多平米的房子,如今好歹也值三百万,再霸佔住老太太的退休金,下辈子根本就不用营生,天天抽烟喝酒烫头都饿不着一家老小。 为了利益人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的。 老大闺女,也就是我跟她去串门子这位,平时裏对老人最好,老人家花钱装修看病,有钱出钱,有力出力。 所以是这个小儿子主要Diss的对象,平时经常在老人家耳边吹吹风,什幺您别看她对您这幺好,其实就是想要您的钱; 您知道您现在为什幺天天咳嗽,就是因为她那天带您出门看病,又着凉啦,您现在啊,就是听我的,静养! 老大闺女气的不能行,但还是心疼妈妈,隔三差五趁着小儿子不在家,就偷摸回来看看老娘。 毕竟她只要是来,小儿子准没好脸色。 老人意识清醒,摸摸老大闺女的脸,啥也没说,就跟闺女说,啊,我知道你这几年吃苦了,但是听妈一句话,把委屈咽到肚子裏吧,做个孝顺闺女,一切都是为了大家族好。 我这长辈本来是想跟妈妈诉诉苦,结果听到老人家一句“你把委屈都咽了吧,这才是孝顺”,就痛哭失声了。 我看着都心疼,还是老样子,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认为孝顺就是无条件的服从,否则就是不孝。 所以这大概就是为什幺,孝顺越来越变成一个贬义词,几乎等同于不幸,没有自我,付出却没有回报。 中国人对于孝顺的观念根深蒂固。假期最后一天,回京高铁上,又翻了一遍胡兰成的《今生今世》。 他写自己第一段婚姻,娶了一个农家女子叫玉凤。 玉凤28岁染病。知道自己时日无多,临死的时候跟围在床边的亲戚挨个嘱託。 跟胡兰成说他以后可以再娶妻,跟四岁的孩子说要听后妈的话,跟胡兰成的妈妈,也就是自己的婆婆说: “我这个病是不能好的了。我不能服侍娘娘百年归西,是我不孝顺。“ 临死,还在念说自己不够孝顺,不能给老人家养老送终,这心这是够大的。 年纪大一点的,为了家庭和谐牺牲自我叫做孝,在家裏不讲公正叫做孝; 再年轻一点,不结婚就是不孝; 再年轻一点,不按照家庭意愿追求稳定就是不孝。 所以很多家庭矛盾因这个而起。 我前段时间父亲节做了一个调查,如果重回到20年前,希望对父母说什幺话。 我以为大家都会是温情脉脉地说,我还做你们的孩子之类的。 结果大家的评论一水儿的都是,妈,你别生我。 为什幺? 理由就是生了孩子,却不能够让他们做自己,用一些僵化的,情绪化的标準要求他们。 买房,结婚,稳定,顾全大局。 做不到这些,就不是孝顺,就不是父母的好儿女。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,要幺就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妈宝。 “你为什幺和我分手?”“我妈说的。” “你为什幺和我吵架?”“我妈让的。” “你为什幺和我结婚?”“我妈逼的。” 要幺就是心理脆弱,付出感很强,自我和约束之间互相拉扯。 “你顾全大局吧。” “你别折腾了。” “你别读博士嫁人吧。” 父母和孩子都不开心。 父母觉得自己怎样有这样鸡儿的孩子。 孩子觉得自己怎样有这幺倒楣催的父母。 其实大家想清楚一点就是,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目标是一致的,就是希望彼此获得幸福和快乐。 所以想清楚这一点,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以终为始。大家都会鬆弛很多。 就像是最近看李安的访谈,他就把这件事情想得很清楚。 干嘛要求孩子孝顺,爱就可以了啊! 林韵(正经婶儿)粉丝专页 林韵(正经婶儿)微博 林韵全新作品《爱情,不过就是理解複杂,选择简单》时报出版 【看更多请到博客来】